非遗贵州 | 传承千年的技艺 —— 石桥古法造纸

2024-07-24 来源:黔东南非遗 贵州综合广播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石桥村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因古法造纸工艺制作古老、工序徒手操作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2006年,具有“活化石”之称的石桥古法造纸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石桥村王兴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皮纸制作技艺被中央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7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石桥村被省文旅厅批评为文化产业示范村。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一条小河蜿蜒穿过石拱桥

古朴的吊脚村落在山环水抱的自然间

石桥村纸街

丹寨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淳朴自然的村庄依偎在深山山的怀里中,便走进了一片神奇的黔山秀水。

石桥村盛产构皮麻,是造白皮纸的原料。堪称古老文明与苗族村寨交相辉映,是造纸工艺与苗寨村落的完美结合,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穿洞,是村里最“资深”的作坊,是一处纵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洞深1500米以上,石壁能遮避风雨,这里水源充足,溶洞可以保持恒温,制作的纸张质地柔软,是块造纸宝地。

白皮纸除了文化用途外,在苗族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比如刺绣、缝衣服等。在这片古老的绿水青山间,古法造纸融进了寨子里,走向了世界。

游客体验DIY花草纸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

其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记载相同,包括斩楮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工序。

楮树是石桥古法造纸的主要材料,当地人称为构皮麻,生产白皮纸所需的原料正是构皮麻和杉银。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

石桥古法制造的纸分为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而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六大系列产品。

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完成前期工序后,一天可生产500-700张。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

1、麻料制作:削构皮麻,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

2、制纸: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练掌握。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制作而成的纸张柔韧性强,光泽度好,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润墨性能好,纸质洁白,是书画的较佳纸品。

传承与推广

在传承古法造纸技艺的同时,石桥村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传承人如王兴武,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经过精研和探索,开创出了自己独有的十大系列、160多种用途不一的纸张,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这些纸张不仅用于古籍修复、书法书画创作等传统领域,还广泛应用于礼品包装、物件装饰、等现代领域。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成立造纸专业合作社,将有手艺、愿意参与发展的村民纳入进来,形成了技术培训、生产加工以及对外销售等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产品远销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40余个国家,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