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青春·创意采风训练营:中国美术学院走进贵州

2025-07-26 来源:中青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 杨月)2025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教授带领师生团队12人深入贵州黔东南,扎进山河褶皱,开启了“创青春·创意采风训练营”暨“设计黔行·艺创文旅”中国美术学院贵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场由“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专项赛”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的暑期实践活动,以“红色+乡村+设计”为轴,用校际接力、赛训结合的方式,把课堂搬进梯田与星空之间,在本届大赛承办单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统筹保障和“研赛结合、思政育人”的精神指导下,完成了一次“全链全域”的教学实践。
 
实践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山河璀璨:一溪悬捣,万练飞空
        在大赛的统一命题框架下,团队来到贵州标志性自然景观黄果树瀑布展开实地考察。中青旅提前协调景区管理方,为师生开辟了专属调研动线,并安排金牌讲解员全程陪同。水帘轰鸣,如白练坠空。在导师的带领下,大家以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视角审视其品牌形象内涵,就如何将自然奇观与人文叙事进行视觉融合,如何通过多层次符号系统构建差异化认知,如何锚定品牌核心价值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荔波小七孔景区采风日,团队继续本着大赛“真题真做”宗旨,从文旅开发角度聚焦荔波品牌形象构建进行调研。拉雅瀑布掷珠溅玉,侗族大歌清越入云,视觉、听觉、嗅觉多重信号交织。在中青旅的协调下,景区运营方提供了近年游客动线与消费数据,为同学们后续设计提供了真实商业场景支撑。团队穿行于碧水古桥间,围绕设计任务书进行反复推演,将瀑布的律动、植物的形态、民族的纹样化作可识别的视觉语言。
 
大国重器:寰宇凝眸,天堑通途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采风团队深入挖掘贵州人文景观,来到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工程与艺术的对话。馆内展陈从实物构件到互动装置,向师生们展示了贵州现存所有桥型,团队实地踏上坝陵河大桥并深入桥体内部,感受红色桁架与翠绿山峦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了解国之重器的精妙结构。
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纪念馆中,同学们接受了一场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地探访了“中国天眼”核心区域,深刻感受到艺术设计与科学研究之间建立的深层跨界联系,调研激发了同学们将专业能力与科学传播相结合的思考。
 
非遗文化:笙歌入耳,苗寨银妆
       循着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专项赛设计任务书要求,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来到凯里市秀里淘非遗市集及雷山县朗德上寨,为作品采集可落地的文化符号和共创资源。秀里淘非遗市集依托黔东南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活态传承、文旅融合”为定位,成为当地非遗展示与转化的重要平台。郎德上寨是黔东南最早开放的民俗旅游村寨之一,以“长裙苗”文化为核心,依托吊脚楼建筑群、十二道拦门酒、芦笙舞等非遗资源,形成“沉浸式文化链”。
       调研中,师生以艺术设计赋能文旅开发为主题,对高端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文化宣传力度的综合性提升方式、非遗文创产品同质化破局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团队在调研学习中。受访者供图
 
现代乡村:民族融合,文旅振兴
       空间文旅专项赛是本届大赛重点赛道之一,为深度贴合大赛主题,团队到访了大赛“村BA”主题乡村文体旅综合体项目规定设计标的——台江县阳芳村等地开展深入调研。在中青旅的协调下,阳芳村村委会负责人在现场组织临时“设计问诊台”,搭建“需求方”与“设计方”面对面沟通桥梁。阳芳村依托“村BA”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民宿集群与稻基鱼塘等乡村景观,实现了从偏远乡村到复合型文旅综合体的转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案例触发了同学们的深度思考,大家表示将力求在本届大赛中通过设计升级,助力阳芳村实现“艺术设计——内容生产——村民赋权”的正向发展循环。
       本次“创青春·创意采风训练营”暨“设计黔行·艺创文旅”中国美术学院贵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山水课堂与乡土烟火间圆满收官。这场用脚步丈量的课程,既回应了“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助力了乡村振兴,为设计学交叉学科项目制教学立下一座鲜活的里程碑。在中青旅的持续助力下,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已把贵州的山风、水声与歌声折进图纸,他们将用这支饱蘸泥土与星光的艺术之笔,为本届大赛再添一抹跃动的创意新色。